近年来,随着融资成本的上涨,农民的种植收入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近期,尿素等化肥价格的快速上涨,让很多农民开始担忧今年的种粮收益。
近年来,随着融资成本的上涨,农民的种植收入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近期,尿素等化肥价格的快速上涨,让很多农民开始担忧今年的种粮收益。
不过,很多商业大佬却表现得很积极,在此前便开始争相投资农业。比如,有的种猕猴桃、有的养猪、有的卖苹果,当然还有“屡败屡战”的生鲜电商。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农民开始担心,随着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加入,未来自己是否会被替换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并非异想天开,因为据专家推测,到2025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将下降至20%左右。按照最近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来看,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约有3.14亿,考虑到城镇化的影响,未来或将有2亿左右农民脱离农业生产。
近几年,农业利润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惠农政策的出台,让农业利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步上升。从04年,我国开设粮食直补开始,我国的粮食产量,终于告别,从98年至03年期间的连续下滑趋势。而随着06年农业税的废止,我国粮食产量,在之后的4年时间内,便以平均2%的比例上涨。而后,开设良种补贴、地力保护补贴、农机置换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出台,确实让农业利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稳步上升。
与此同时,农资成本上涨和发展水平较低,让现阶段农业利润,很难大涨。在2018年,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结束了之前两年相对平稳的态势,进入了涨价“快车道”,使得农业利润被进一步压缩。除此以外,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再加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的问题,依靠现有的模式,很难让现阶段的农业利润大幅度上涨。
综上所述,受惠农政策、农资成本上涨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利润,经历了一个先涨后降的阶段。除此以外,考虑到现有的种粮主力,即农村50后和60后的逐渐老去,农业经营主体的替换,将成为一种趋势。不过,需要重视的是,未来脱离农业生产之后的农民,该何去何从。而争相涌入的社会投资者,是否会演变成一种新的中间商,去压榨农业利润。
新政为农民指明出路
近期,在国家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重点提及了农业发展。对应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在县域内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继续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有序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续30年试点,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等。
由此可见,新政再次将“产业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中,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建设以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会让农业利润更多地被返还于农民,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土地制度和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也为农民指明了出路。未来,农民既可以以“职业农民”的身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获得较高的企业分红。
面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农民该注意什么?
首先,及时对土地确权。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未来,无论是土地经营,还是土地入股,都将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问题。因此,建议农民及时对自己的承包地进行确权,以便享受到农业发展红利。
其次,主动转换身份。考虑到未来的农业经营,将需“持证上岗”、“按标生产”。因此,建议农民,尤其是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村年轻人,可以通过考取农业职业经理人、农艺师等资格证书,尽快主动转换身份,从而抓住未来农业的发展良机。